日期:2025年4月25日(星期五)
時間:14:30–16:30
地點:香港恒生大學何善衡教學大樓圖書館二樓A206室、ZOOM線上直播
講者:陳智德教授(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)、鄒芷茵博士(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)、李卓賢先生(後話文字工作室負責人)
距今快將百年的1925年6月5日香港《華僑日報》創刊,這份報紙創刊時推出副刊《香海濤聲》,別開新面以頭版副刊的方式面世。該刊首期開宗明義說明副刊有兩大功能:著作莊諧並用,記述本港今昔風土文物人情。在省港大罷工的風潮影響下,該報刊行不久遭遇排字工人罷工,仍堅持以石印方式繼續出版,勇於批判社會問題和不良現象,務求有益於本港風俗人心。《香海濤聲》以報業的位置,開創華人民間社會史研究的風氣,殿定往後《華僑日報》推動本地旅遊發展,以及透過《香港年鑑》去紀錄本地風物的特色。即使該刊早於1995年停刊,至今仍是後來者回溯二十世紀香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寶藏。
後話文字工作室在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以及顧問學者的支持下,在2023年開展「《華僑日報:香海濤聲》(1925-1930)資料庫及遊覽小本編製計劃」,謀求在報刊資料有限流通的情況下,讓公眾認識這份一百年前的報紙。將於本周五對資料庫應用作專題講座及試用展示。講座內容包括陳智德主講「《香海濤聲》的早期香港新詩史料」,從文學史研究的角度說明這些資料價值,以及鄒芷茵主講「《香海濤聲》中的飲食空間與女招待」,以飲食文化研究的角度去試用資料庫的地圖功能。同場亦有後話負責人介紹資料庫製作的源起和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