斷層路徑

作者:葉梓誦
插畫:何倩彤
出版社:後話文字工作室
ISBN:978-988-75002-8-5
出版日期:2023年9月
語言:中文繁體
港幣定價:HK$ 150
台幣定價:NT$ 480
建議分類:(1)散文 (2)評論 (3)香港文學

1876年,貝爾發明電話,以嶄新機器接收死後之聲;
1980年,羅蘭.巴特出版《明室:攝影札記》,探討影像如何留存逝者之愛。
關係的斷裂,以及對他者的思念,使科技和文藝發展有了交集。如果說,急速變動的時代,訊息消隱於通信的洪流,嘗試接通未知的另一端,或會有專屬於我們的方式?

從林夕的歌詞切入德希達的理論;
閱讀卡爾維諾、湯姆.麥卡錫的小說;
解構基斯杜化路蘭、濱口龍介的電影;
聚焦羅蘭.巴特的寫作,探討書寫和重讀,如何成為哀悼的出口。

《斷層路徑》(Faultlines)是葉梓誦首本個人文集,收錄31篇散文 / 札記 / 評論,思考溝通、記憶和哀悼等主題。在旁徵博引的同時,仍不乏對香港城市經驗的省察,日常的散步和小巴行程,化作承載情感的對象。

書名的關鍵詞「Fault」標示過錯與缺陷,同樣是指地層之間的斷裂,也是電路上的異常與故障。裂縫鑽深,就抵達意想不到的地方。如是,書名所謂的faultlines,正正指向了錯誤的話語、錯落的地層、錯駁的線路。覺察這些區隔與間隙,就有了跨越的必要。

「若有斷層,也就可以相信,兩端有接通的可能」—或許,碎片化的生活成為交流的阻隔,但若能解讀種種媒介的密碼,則未必不能跨越絕境;靜聽事物的細微雜訊,重組文本的碎片,仍可創造出這世代的抒情路徑。

謝曉虹、陳夏民 專文引路
羅貴祥、米迦@Happy Kongner、徐晞文、沐羽 同頻推薦

推薦語

梓誦那些最打動我的文章,在引入了前人知性光芒的同時,並沒有犧牲作者本身敏銳的直覺與感受力;而那些「私人」事件,在他靜默的凝視中,又漸漸地與他自己拉開距離,顯影成另一種存在。
——謝曉虹(作家,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)

就算理智接受一段關係就此結束,但胸口所感受到的痛楚——那種被挖空了的,無法適應當下而不斷回望的心情又是怎麼回事?這,或許就是葉梓誦想要透過一整本書的篇幅來分析、理解的感受。
——陳夏民(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)

一直都有追看葉梓誦主編、構思前衛的Sample,卻不知道原來他曾寫下這麼多哲思美妙的文章。在這本集子裡,他寫與他一起成長的愛犬『大師』;比較德希達寫貓,更加感人細緻,亦更全面地觸及動物的感受,既富有人與動物糾纏難捨的哲理與情感,又不乏黑色幽默。
——羅貴祥(作家、學者,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)

梓誦的散文集《斷層路徑》所敘的是各種文化意象, 從德希達到濱口龍介、從林夕到羅蘭·巴特,寫科學寫鬼魅也寫情感。(……)梓誦之生花妙筆,便是把理論與情感融為一體之文化精粹, 恰巧體現到如此世道,文字仍有力量,文化也是。
——米迦@Happy Kongner(媒體創作者)

《斷層路徑》無疑是廣義的悼亡書,每個篇章都可以視為一封在扭曲地形的大地震後致離去者的瓶中信,既宣示「此曾在」,同時透過指認地震的後遺,建立一套不斷繁衍意義的符號系統。災難過後,所有詞語都沾染了另一重意義,城市佈滿記憶碎片,作者就在我們眼前進行一項重新詮釋每一個詞語的龐大工程。
——徐晞文(翻譯)

葉梓誦將封存在內心實驗室的軟弱男孩投影出來,深情、敏感、孤獨而單純。他似乎在說:這遠不是我的全部,但可以逼近我的最好。最好即是系統,形式銜尾思想。這也有可能會是讀者近年讀到的最好,作者拆散理論,如若當年理論拆散了他。
——沐羽(《煙街》作者,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首獎得主)

作者簡介

葉梓誦

寫作、評論、翻譯、編輯,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。於2016年共同創辦文藝評論雜誌《SAMPLE 樣本》,現為《字花》執行編輯。合譯有《困頓之書》等。

插畫家簡介

何倩彤

師從本地傳奇大師陳餘生 (Gaylord Chan),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,主修藝術。自 2008 年出道以來,何倩彤屢獲殊榮,受到收藏家、博物館及學者的讚譽,並在世界各地舉辦了無數展覽,其中包括:首爾美術館、上海當代藝術館、紐約前波畫廊、香港 Para Site、香港漢雅軒畫廊等。她的作品亦被香港M+博物館納入收藏;在藝博會大放異彩,作品全數售罄並被多位著名收藏家納入收藏。

不同媒介諸如繪畫、寫作、錄像、裝置,也只是叫喚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式。她相信混沌和複雜,因此才有難以概括的藝術實踐,亦在近年衍生出運動文化空間「Good Night」,以運動作為一種另類跨界實驗的框架,致力打造更強壯的個體和社群。

相關活動